六年级第一次家长会

9月29号(周日)是大胖六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事实上这次家长会是面向六年级和一年级两个年级新生家长的。

从时间上看,胖爸并没有迟到,不过却是最后一两个进教室坐下的,此时家长会已经正式开始了。

第一阶段为课程发展部的老师及校长总体介绍,第二阶段为各个班级的具体介绍,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班主任等三、四位老师(部分班级的班主任并不是语数英老师)的点评和介绍。

语文

语文老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必要的古代诗词和古文的背诵,还及时安慰了家长,考虑到小升初的适应过程,小学90、95分的语文到了六年级刚开始只得80多甚至70多分(百分制),也不必着急。

其间语文老师竟然还点了大胖的名(当然被点名表扬的有好几位同学),并表示这些学生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俨然成为语文课堂的“扛把子”!

胖爸并没有紧盯大胖的语文,但心里明白:大胖语文欠缺的是阅读和写作。

数学

数学老师首先赞扬了所有同学都很聪明,然后提到了计算的重要性,最后强调了小朋友们在周一到周五上课期间,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等)零使用。

数学老师也点名表扬了一些同学,大胖荣誉上榜第二梯队。

站在胖爸的角度来看,大胖竟然能进入老师心目中的“第二梯队”,已是幸运了。

但无论如何,大胖的数学成绩上不去,胖爸都是有很大责任的。胖爸归纳大胖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基本概念没有吃透(例如什么是纯小数,什么是假分数,什么是带分数,什么是倒数……),数学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总是感觉大胖的想象力被什么给限制了。

英语

胖爸在下午的时候曾发消息和英语老师预约一个交流时间,因此在家长会第一阶段快要结束时,胖爸获得机会和英语老师简短沟通的机会。我们就简单而快速的聊了一下大胖的表现、英语新教材、考试题型、阅读写作提高策略。

英语老师对大胖一个月以来课堂学习和学校表现的评价还行,但是说起做题,就四个字:

“基!础!不!行!”

看了看大胖做的课堂练习,老师所言不虚。

4年级以后,胖爸基本上就很少,甚至不再看大胖的英语教材了。但是从目前大胖的课堂练习来看,很多知识点都没有掌握,有的掌握了但没有吃透,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看来是时候帮助大胖系统性地调整一下英语的学习策略了,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就是担心大胖把数学学“死”了

现在是晚上11点,大胖在空调冷风的吹拂下,早早地就进入甜蜜的梦乡了。

胖爸回想起两个半小时前和大胖讨论数学问题的热闹情景,很怕大胖把数学学死了。

上面的家庭作业中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大胖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这些简单的题目就是帮助小朋友们复习和巩固最小公倍数和通分这样的标准解法的。

“大胖,你这些比较大小的题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没有了。”

“三个数字通分,不麻烦吗?这样太慢了!”接着胖爸开始了连珠炮的计算:

“三分之一大约是0.33,四分之一是0.25,五分之二是0.4,大小一下就出来了!”

“哇!好快!”

“是不是秒杀?”胖爸继续连珠炮:

“再来。三分之二约0.6666,四分之三是0.75,九分之五差不多就是10分之5,比0.5大一点。大小清不清楚?”

大胖万万没有想到,使用刚学的“最小公倍数-通分”的方法比较写了一大篇,被爸爸几秒钟全部搞定!

“大胖,这个题目考你们最小公倍数和通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你的做法也是对的。但是你必须要知道,这里的数字都很小,直接算小数其实更快更简单,你想想,如果是比较20个这样的‘简单’分数,你难道要给20个分数都通分吗?而且,如果仅仅是比较大小的话,通分后的分母是不需要计算出来的。这种题目如果在考试中一定是选择或者填空题,也就两三分,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来。我们不可能在这些题目上花几分钟时间!虽然我们现在学了最小公倍数和通分,有了新鞋,但是千万别忘记了,我们光脚也是可以走路的哦!”

最后,胖爸给了大胖一个思考题,明天(周四)可以请教一下数学老师:

下面的两个分数,哪个比较大?

思路就是:“光脚”做!

六年级的“最简分数”

大胖这两天学了“最简分数”,于是胖爸鼓励大胖要吃透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否则可能就会出错。

有兴趣的话读者可以做几个判断题:

1. 0/1(一分之零,下同)是最简分数。
2. 1/1是最简分数。
3. 2/1是最简分数
4. 3/3是最简分数。
5. 0/2是最简分数。
6. (-1)/(-1)是最简分数。
7. 一又三分之二(代分数)是最简分数

参考答案:

√、√、√、×、×、√、√

“听取蛙声一片”和《宿建德江》的两个问题

上周大胖语文教材上到了第三课《诗词三首》,其中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五言绝句和辛弃疾的《西江月》。

周末胖爸考了大胖一个问题,大胖今天(周一)去请教科学老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首词上阕最后一句中的“蛙声”是____________。

A. 雄蛙的叫声
B. 雌蛙的叫声
C. 既有雄蛙,又有雌蛙的叫声
D. 无法确定是什么蛙的叫声

严格地说,这个题目最相关的学科应该是生物,不过大胖目前六年级没有生物课,因此他只好去请教科学老师了。

大胖反馈说最后老师百度了一下,给出了答案。

今天晚上散步的时候,胖爸又给大胖出了一个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幕降临,作者见到了江水中倒映的月亮。我们设江中倒映的月亮到作者眼睛的距离为x,天上的月亮到作者眼睛的距离为y,那么x___y。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无法确定

这个题最相关的学科应该是数学(对称)、物理(光的反射),和语文、科学(六年级)两个学科关系不大。

胖爸一直都希望大胖能够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尝试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大胖距离这个要求实在太远太远,无奈只好由胖爸带着大胖来提问题,希望渐渐地,大胖能够喜欢提问题和想问题。

2024.9.10大胖反馈:

大胖周二(9月10号)就这个问题分别请教了2个老师,一个老师说是水中月亮距离近,一个老师说是天上月亮距离近。

这对于大胖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学习体验:

1. 要充分理解并尊重老师,任何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出错,老师也不例外;

2. 学习要严谨,不可迷信“权威”,一定要有自己主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紧接着胖爸又给大胖挖了个“坑”:

如果孟浩然那天晚上带着潜水眼镜在建德江潜水,那么哪个月亮距离孟浩然的眼睛更近呢?

大胖果然入坑,哈哈哈哈!

9.9给大胖出的一个数学题

9月9号周一凌晨,大胖已经睡着了,胖爸偷偷给大胖出了一个数学题:

0.9(9是循环节)和1之间有___个小数?
A. 1
B. 0
C. 无数
D. 不能确定

大胖反馈:
问了数学老师了,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自己最初以为是无数个,分析思路不对。

这个题的重点是要注意到0.9=1。

从大胖骑车想到的一个小学应用题(相遇问题)

过去有一道经典的小学相遇应用题,类似:

甲乙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进4公里,乙每小时行进5公里,在甲出发的同时,他头上方的一只蜜蜂也同时出发,朝乙飞去,遇到乙后,立即返回,再次遇到甲后,又向乙飞去,如此反复,直到甲乙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18公里,蜜蜂每小时飞行10公里。那么直到甲乙二人相遇为止,小蜜蜂在一共飞行了多少公里?

这个题目不能被甲乙二人的相遇问题带偏了,要从全局来考虑,其实就是找到小蜜蜂一共飞行了多少时间,就能解决问题。

上周五带大胖去小河边骑自行车,胖爸忽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以下用字母表示数):

在一个长度为d的直线跑到上,大胖骑自行车、爸爸步行,同时从起点出发。大胖到达终点后立刻返回,很快会与爸爸第一次相遇。相遇后爸爸即转向行走。不久大胖就会达到起点,这时立刻转向,很快大胖和爸爸又会第二次相遇。爸爸步行速度为v,大胖骑行速度为3v,试计算直到第二次相遇时,爸爸一共走了多少路程。

思路:

这个题目和小蜜蜂飞行其实是一样的,只要找到大胖和爸爸第二次相遇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即可。

第一步、大胖骑车到终点,简单的速度×时间=路程问题。
第二步、大胖从终点返回到和爸爸第一次相遇,这是简单的相遇问题,不过要注意爸爸已经走过一段距离了。
第三步、大胖回到起点,又是简单的速度×时间=路程问题。
第四步、大胖从起点转向,第二次和爸爸相遇,再次简单的相遇问题。

号称IQ=115的找规律填数字题目

就在刚刚,大胖拿了一个IQ=115的题目来考胖爸,是个找规律填数字的题目:

胖爸第一眼确实没看出端倪,后来仔细研究了几分钟,才找到规律:

对角线上两数字之和等于对角线两侧的4个数字之和。

因此:

?=4+6+7+10-10=17

一个还不错的数学语文综合题

从小我们就熟知各种成语和寓言,右边的图最符合下面( )中描绘的场景。
A. 水落石出
B. 刻舟求剑
C. 司马光砸缸
D. 乌鸦喝水

这个题目从正面入手,一开始还不太容易想清楚,用排除法比较容易上手。

“水落石出”只有两个阶段的水位变化,“刻舟求剑”没有水位变化,因此可以快速排除AB。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中,乌鸦一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因此无论乌鸦怎么喝水,最后的水位不能比最开始的水位还低,因此就可以排除掉了。小朋友说乌鸦把瓶子打翻了,所以水流光了。这个逻辑是对的,但已经不是《乌鸦喝水》的剧情了。

综上所述,只能是C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图形第一阶段对应小朋友玩耍,水位不变;第二阶段对应小朋友落水,水位上升;第三阶段对应司马光砸缸的过程,尝试了多次都没有破缸,因此水位不变;最后阶段水位下降,是因为砸缸成功,小朋友得救,水流出来了。

胖爸新增了几个选项,看看你能想出哪些场景可能出现图示水面高度变化:

E、喝奶茶
F、游泳池
G、曹冲称象

两数之和是自然数,这两数之积也是自然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自然数吗?

上周大胖有一个“错题”:

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105平方分米,底面积是30平方分米,底面的周长是18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为了使这个题目可以正确地被计算,胖爸修改了其中一个数字:

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105平方分米,底面积是30平方分米,底面的周长是22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这样一来,喜欢“底面积×高”的小朋友可以继续原来的方法做,没有问题;想要根据面积和周长计算矩形长和宽的小朋友可以“硬”算,自然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事实上前者的结论正是来自后者的计算。

这样小朋友使用观察法可以快速计算出,面积为30、周长为22的矩形长宽分别为6和5。

由此引出了标题:

两数之和是自然数,这两数之积也是自然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自然数吗?

这两个数还真不一定是自然数!

我们只需给出反例就可以了:
m+√n和m-√n(m、n为恰当的自然数即可)

例如:3+√2和3-√2,两数之和为6,两数之积为7。

由于涉及到了无理数,因此这个概念要等到中学才能给大胖讲明白了。

五年级计算长方体体积,为什么明明题目有问题,猿辅导也能算出“正确答案”?

大胖放学一到家:

“爸爸,有一个数学不会,你教教我。”

“行,一会儿咱们一起看看吧!”

思考题: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105平方分米,底面积是30平方分米,底面的周长是18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胖爸第一眼瞅到这题,首先反应的是:

一个矩形知道了周长和面积,那么它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来了。长和宽得到了,就分别代入到侧面可以把高求出来。Easy!

先把答案搞出来再说:

设长x,宽y
x+y=9
xy=30

这个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二次方程x2-9x+30=0,然后胖爸迅速发现Δ<0,无实数解。于是“开心”的和大胖说: “大胖,这个题不用做了。这个题数字有问题,底面不存在。” 不一会儿大胖抱着同学发给他的猿辅导截图来找我: “你看,我同学说可以做出来。”

胖爸仔细读了猿辅导的分析,它这个思路确实没错,也确实计算出答案来了。

那么为什么一个底面不存在的长方体,猿辅导还能算出体积来?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事实上,一个矩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确定了,另一个的的范围也随之确定。

在周长为18分米的矩形中,正方形面积最大,它的面积是20.25平方分米。

可见,题目中底面积和底面周长两个数字并不协调。换句话说,你把题目中底面周长改为1分米,按照猿辅导的思路去做,也能做出一个答案来。但是如果你直接去计算底面矩形的长和宽,就会碰到问题了。